商品成本管理漫談
2018-11-02 12:23 來源:中國會計網
商品是零售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零售企業的營運活動都是圍繞著商品來進行的,商品管理是企業業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商品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商品的數量和價值進行確認,即商品的成本管理。商品成本管理是通過對商品流轉諸環節的核算、監督和控制,準確、及時的反映商品成本,進而提出改進商品管理、降低商品成本的方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企業通過采購來增加商品庫存,通過銷售來減少商品庫存獲得收入。商品的這種不斷往返回復的流動就形成了商品的流轉。商品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個方面。實物流轉即商品在采購、配送、銷售等環節的實體移動,成本流轉則是指當發生實物流轉時,與實體相關的商品價值的轉移。實物流轉是成本流轉的前提和基礎。理論上,商品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是一致的,即商品的進貨成本應當隨商品的銷售或耗用而結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一致的情況不多。因為商品的品種眾多、進貨不一、數量巨大,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下,很難保證商品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保持一致。這種不一致性,導致了商品實物和成本的背離,成為商品成本管理的難點。 我們知道,零售企業的利潤主要有四個來源,第一是進銷差價;第二是收取的通道費用;第三是供應鏈優化;第四是管理輸出。在這四個來源中,前三項與商品成本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和第三項追求的是商品成本的最優化和最小化,第二個是伴隨著商品流轉而產生的收益。商品成本控制的能力,已經和企業的整體營銷能力、生鮮經營能力、暢銷品開發能力一起構成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商品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商品的采購成本 商品的采購成本包括兩大部分,即進貨成本和采購費用。進貨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是商品成本構成中比重最大的部分。采購費用包括采購部門的辦公費用、采購人員的工薪支出,采購商品發生的運輸費用、保管費用、裝卸費用、保險費用等等。 在我國現行的會計法規中,為了財務核算的簡便,商品的采購成本只包含了進貨成本,而把采購費用作為當期費用進行處理。經過這樣處理的會計成本不能準確、全面、及時地反映出商品真正的采購成本,不利于商品采購的控制,不能實時提供真實有效的決策信息。 二、商品的庫存成本 商品的庫存成本指企業為保管商品而發生的支出,包括庫存服務成本、缺貨成本、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等。此處的商品包括儲存在倉庫和陳列在貨架、柜臺上的商品。 商品的庫存服務成本是指企業庫存管理部門圍繞商品保管而發生的辦公費用、工薪支出、搬運費、倉庫的租賃費、水電費等。 缺貨成本指庫存不當,導致因缺貨而丟失銷售機會造成的成本。 風險成本指因庫存商品發生貶值,或者因不可見因素而造成的損失,它反映了商品的現金價值下降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甚至超出了企業的控制范圍。 機會成本指因庫存利潤低的商品而不能庫存利潤高的商品所造成的損失,或者被稱為資本成本。 商品的庫存服務成本、缺貨成本、風險成本、機會成本,一起構成了商品的持有成本。 三、商品的配送成本 配送成本指零售企業的商品在內部不同門店間的調配而發生的費用支出,包括配送中心的辦公費用、人員的工薪支出、設備設施的維護保養費用、商品的包裝、調配、運輸費用等。 四、商品的加工成本 商品的加工成本是指企業自己加工的商品(主要是生鮮、熟食)在加工過程中發生的原料支出、人工支出、場地支出等。 五、商品的損耗成本 指商品因保管、管理不善造成的丟失、損壞、過期等形成的損失。 六、商品的售后成本 需要提供售后服務的商品,其后期的服務支出形成了商品的售后成本。 與商品成本相關的還有一個概念,即商品的物流成本。物流成(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本指商品在空間位移(包含靜止)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支出。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在對商品成本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采用物流成本這一概念。 商品的成本構成如下圖: 在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下,因為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商品成本范圍模糊不清,商品的成本管理僅僅局限于對進貨成本的控制,能夠做到商品成本細化、量化、實時化的企業是少之又少。現代零售企業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競爭。做好商品成本管理,有三個基本原則: 一、細分商品成本,明確構成要素。 對商品成本進行細分,明確商品成本所包含的范圍是做好商品成本管理的基礎。 二、準確、全面地反映商品成本。 通過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對商品成本的不同要素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準確、全面地反映商品成本。這是商品成本管理的關鍵。 三、實時的信息智能分析 通過對商品成本的構成、變化進行實時的智能分析,為經營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不斷地加強成本控制,提高成本管理能力。這是商品成本管理的目的。 中國的零售行業即將全面開放。對于品牌和技術都缺失的本土零售企業來說,成本已經成為唯一的武器。那些經歷殘酷競爭仍能發展、壯大的企業,必然是擁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