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實踐研究
2018-11-07 11:06 來源:中國會計網
為消除目前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對我國企業成本計算數據的疑慮、從技術層面上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地位工作和應對貿易摩擦,2005年以來,商務部財務司與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聯合開展了中國企業成本計算課題研究。經過2年多的調查、研究、論證、分析,今年年初最終完成了課題研究報告,并于近日舉行了課題研究報告發布會。本刊根據研究報告摘錄整理了相關文字,簡單介紹本課題的研究背景、接受實地調查企業的成本會計實務以及課題研究結論,供參考。 一、 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1.闡述中國的會計政策、程序和方法,并作出國際比較;2.對企業所遵行的規定以及實踐做法作出比較;3.對中國企業成本管理制度受開放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下的影響程度作出評估。 本研究的目標之一為確定中國企業的成本計算實踐是否促成其產品傾銷。如果企業成本計算導致傾銷,則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產品成本是中國企業決定其產品售價的主要因素;2.中國企業所采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并不能正確地得出產品成本;3.企業定價方法使得生產成本扭曲,并顯著影響銷售價格。 要證實以上條件全都存在(或全都不存在)較為困難。因此,本報告將: 1.探究產品成本在中國企業的定價決策中的重要性;2.調查中國企業當前所采用的成本計算的實際做法,并與現行的各項準則比較;3.討論中國會計準則與制度的發展及其對成本計算實踐的影響;4.盡可能對中國成本計算實踐對產品成本計算的影響作出結論。 為了完成以上目的,IMA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IMA實地調查訪問了多家企業,這些企業包括: ●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私有企業 ●大型和中型企業 ●各行各業中的企業(有些還卷入了傾銷糾紛)訪問為我們提供了企業采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大量信息,并為我們下一步設計和完善調查問卷提供了基礎資料。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對中國企業采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和技術的理解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二)與傾銷有關的幾個問題 這項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從當前反傾銷的環境出發,將中國的會計政策、程序和方法,與國際上的做法做一對比。 歐盟和美國的立法都禁止外國貨物在本國市場上傾銷。例如美國1921年反傾銷法規定,進口商品的售價低于其正常價值,使進口商品對美國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實質損害威脅的要征收補償性關稅。反傾銷稅以產品的正常價值和在美國市場的售價之間的差額為基數。正常價值以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為基礎。若可比商品在出口國市場上為不充分銷售,則以出口商在第三國的售價為基礎。如果出口國的全部國內市場(或者第三國)的售價均低于生產成本,則正常價值以生產成本加利潤為基礎。 為了防止傾銷,也為了對傾銷的訴訟進行辯護,具備能準確計算產品成本的制度(從而才能確保產品定價合理),對企業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有許多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包括哪些成本宜計入產品成本,以及這些成本是否適當地分攤到產品上去了。 在評估企業的成本計算制度時,我們注意到這些制度必須適合各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同時又必須反映企業的戰略和管理工作的成熟程度,因此,一個相對“不完善”的成本計算制度,不能作為扭曲產品成本的結論性依據。 雖然這樣說,很明顯的是,很多中國企業正面臨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其憑借低價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將越來越困難。為了保持競爭力,這些企業有兩個選擇:一是他們可選擇其他策略來保持競爭力,如產品差異化和品牌建設。二是他們可以繼續采取成本領先策略以獲(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得競爭優勢。采取后一策略的企業將需要建立合理的,同時可能是越來越復雜的成本管理系統,從而對其成本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更好的管理,這就需要有受過設計和實施這些制度訓練的管理會計師。 二、實地調查企業的成本計算實務與成本管理實踐(一)受訪企業概況(見表1) 所有受訪的企業都是中型到大型的企業。因此,說這些企業所采用的方法在當前中國的成本管理中處于領先地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為了達成本研究的多種目的,我們既調查了這些企業所采用的各項具體的成本會計方法,也調查了這些企業成本管理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受訪企業的成本會計實務(見表2) 此項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判斷中國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是否和國際上其他國家企業采用的方法一致,我們對產品成本的傳統組成部分逐個做了調查,得出了以下一些意見: 1.直接材料 根據我們從實地調查的企業中獲得的信息(但有的企業沒有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信息)所知,直接材料成本指的是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相對標準成本或計劃成本而言)。這與現行的中國會計規定是一致的。大部分企業把材料的實際成本直接分攤計入產品。但也有企業采用標準成本,并在每一會計期間結束時,把差異數調整計入實際成本。直接材料成本中包括了把原材料運送到企業的倉庫發生的費用,在我們調查的企業中,也是常見的并且是恰當的做法。 在受訪的企業中,幾乎都把直接材料直接追蹤計入各項產品。但也有幾個例外的:直接材料被視為合理的分配基數(動因),諸如生產規格或產品數量,分攤計入各該產品。 2.直接人工和福利費 受訪的大部分企業——這些企業通常采用分批生產方式——對分廠員工實施計件工資制。其結果是,實際的人工成本與標準之間不存在差異。采用連續生產方式的企業雇有計時工人,直接人工成本按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時或機器小時分攤計入各項產品。這一做法與西方傳統的做法是一致的。 福利費用包括的項目很多,在人工成本加上了相當大的一筆數字。各企業在處理這部分成本時做法各異。比如政府規定14%的福利費用一般應作為制造費用處理,然后分配至產品,但有一家企業把這部分成本計入管理費用。其他的各項福利費用,通常都計作“管理費用”;但有一家企業(新疆特變電工)說,他們將所有各項福利費用,都計作制造費用。 盡管把其他福利開支(14%福利費以外的)計入管理費用是2001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所要求的,但在西方看來這種處理方法通常并不妥當。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已經改變了這種處理方法:福利費用現在應該“跟隨”相關的人工成本。這是成本計算做法上的一項改進。 3.制造費用 傳統上,中國企業對制造費用,并不采用預先確定的(標準的)費率來分攤;他們按月依實際費率進行分攤。人們認為這一做法比采用標準費率更為可取,可以防止企業通過多攤制造費用來粉飾利潤。各受訪企業現行的成本計算方法,都說明了它們的這一傳統。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按實際成本分配其制造費用。有兩家企業采用標準成本,但在月終時隨即調整為實際成本。 所有受訪企業全都采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采用單一的、傳統的分配基礎,從(該范圍內的)單一的成本歸集點(成本庫)分攤制造費用。采用的分配基礎有:與產出量有關的、與人工有關的(直接人工小時或直接人工成本)、其他(原料成本、機器小時、預先確定的百分比)。我們沒有看到,這些企業在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時采用復雜的方法,比如說作業成本法(ABC)——但紅豆企業采用一種類似ABC的方法對其產品定價。由于大部分西方企業至今也還使用標準式的成本計算方法,因而我們在受訪企業中少有看到采用先進成本計算方法,也在意料之中。先前的一些研究曾發現,一些中國企業采用了作業成本法;然而考慮到我們訪問的企業的規模和歷史,它們卻并沒有采用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這一個情況讓我們詫異。但是我們的確又發現大約10%的答卷企業采用了ABC,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