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供應鏈關系成本管理的若干問題探討
2018-11-07 11:06 來源:中國會計網
[摘 要]本文針對關系管理中的有關成本問題進行討論。在明確供應鏈關系成本管理意義的基礎上,強化對關系成本的理解,并提出目標成本法在關系成本管理中的分析思路。 [關鍵詞]供應鏈 關系成本 合作關系 供應鏈管理于上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應該說它是企業戰略管理的產物,同時也是戰略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供應鏈管理從系統的角度和集成的思想,進行整體的優化決策,在尋求規模優勢的同時,以實現供應鏈的整體效率目標。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從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供應鏈的網絡模式多么復雜,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都是分析的最基本要素。雖然在供應鏈的橫向一體化管理思想中,我們不再提各企業間的產權關系,但是各組織成員間的關系問題仍然是供應鏈管理中必須提到的主要內容,甚至需要站在戰略的高度來考慮。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在供應鏈成本管理中關系成本管理是值得考慮和優化的。 一、供應鏈關系成本管理的意義 (一)從合作博弈的角度 博弈論可以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要求參與人在博弈中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結果陷入囚徒困境,相反合作博弈正是供應鏈下各關系成員的基本戰略選擇。 (二)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 從產品含生命周期成本角度來看,供應鏈的成本管理要突破傳統的管理局限,不僅需要考慮制造商的生產活動,還要考慮跨企業的合作關系成員間的成本管理,也就是說對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需要關系成員的共同參與,根據各成員的參與程度,發展合作關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合作關系的成本管理。 二、關于關系成本的理解 (一)關系成本的界定來源 在明確關系成本含義前,首先要明確成本的定義。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必要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也可以說成本是價值產生的一種補償或代價。 1.差別成本。差別成本從廣義上是指一個備選方案與另一個備選方案的預期成本之間的差異數額。關系成本的發生具有差別成本的特點,各種關系的組合需要進行備選方案的分析。2.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是指在決策分析過程中,從各個備選方案選取某個最優方案而放棄次優方案所喪失的潛在利益。在關系管理中和A伙伴關系的組合是放棄B伙伴關系的機會成本。3.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的付現成本。廣義的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經發生,現在或將來決策不會改變的成本,狹義的沉沒成本是指過去發生的在一定情況下無法補償的成本。4.不可避免成本。不可避免的成本是指無論決策是否改變或選定哪一種方案都需要發生的成本。關系成本屬于不可避免的成本是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5.可避免成本。可避免的成本是指通過某項決策的改變可以免于發生的成本。關系成本又具有可避免成本的特性,通過關系成本的優化決策,可以使關系成本最優化。 (二)關系成本的分類 這里我們從供應鏈關系成員從事的經濟活動角度把關系成本分為參與成本、交易成本和激勵成本。 1.參與成本。供應鏈下關系成員之間的參與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共同參與和相互參與。共同參與體現在:關系成員之間形成一種較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特別是在某一產品的研究、設計與開發階段(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供應商與制造商,因共同參與而形成的設計成本,研發成本。另一種互相參與是一種更廣泛的參與方式,它根據各自的發展需要參與到合作成員產品生產中,比如供應商在零配件生產中,需要制造商的參與,甚至需要考慮分銷商和零售商根據市場需要而反饋回的信息。2.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也稱為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科斯。在《企業性質》一文中,他將交易費用定義為運行市場機制的費用,并指出交易費用包括在市場上搜尋有關的價格信息,為達成交易進行談判和簽約以及監督合約執行等費用,蘇沃林將供應鏈成本分為三類成本:直接成本、作業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交易成本關注的是供應鏈各關系企業之間在溝通、協調和控制方面所發生的耗費,這里我們結合供應鏈管理的特點,和科斯對于交易費用的含義,可以認為,交易成本包括了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合約實施成本、合約維護成本、合約修訂成本。3.激勵成本。合作關系成員之間的激勵問題,也是為了發展供應鏈成員間的相互合作伙伴關系而提出的,所以為發展伙伴關系而產生的激勵行為的耗費,即為激勵成本。當然激勵成本的發生會依據各個企業的戰略需要,也可以說激勵成本是必要的,同時也是靈活的。 三、基于目標成本法下的關系成本管理的分析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全過程、全方位、全人員的成本管理方法。全過程是指供應鏈從生產到售后服務的一切活動,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在內的各個環節;全方位是指從生產過程管理到后勤保障、質量控制、企業戰略、員工培訓、財務監督等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各方面的工作以及企業競爭環境的評估、內外部價值鏈、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等;全人員是指從高層經理人員到中層管理人員、基層服務人員、一線生產員工。目標成本法的出發點:在供應鏈關系管理中,它是一條關系成本的整合。它是一個管理方法,而非會計方法。 (一)目標成本法下的目標層次劃分: 市場目標成本:這里的市場目標成本可以等同于供應鏈管理中的市場準許成本。 最大售價-目標利潤=準許成本 但是從關系成本管理的角度,需要考慮整條供應鏈上相互有合作關系的組織間企業的下游需求情況和上游的供應能力。 需求滿足成本:所謂需求滿足成本是指在客戶愿意支付的價值基礎上,企業付出的必須的最優成本。在目標利潤的驅動下,核心企業要面向它的客戶端。因為在新經濟環境下,客戶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所以在此基礎上,可以將需求滿足成本進一步細分成多元化的需求成本和個性化的需求成本。 多元化的需求成本,要求供應鏈上的關系企業在進行成本分析時,首先要考慮核心產品的成本定位,核心產品的成本定位要結合企業的傳統成本優勢和客戶最信任,最滿意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維護等方面。在客戶需求基礎上利用核心產品的成本優勢進行成本延伸,從而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成本優化。個性化的需求成本要求企業挖掘個性化產品獨特的成本優勢,在保持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基礎上,爭取差異化的成本優勢。價值供應成本:所謂價值供應成本就是根據當前供應鏈上的資源、人力、技術等條件,加以優化組合,目標是尋求最大價值供應下的最優成本。再一步細分成前期價值產生成本,核心價值創造成本和后續價值再造成本。在供應鏈關系管理上這三種成本的考慮應該是一個整體規劃。不同層次上目標成本的分析角度不同,層層分析也構成了目標成本體系下的一條垂直的成本鏈。如圖: (二) 關系成本管理目標成本法的評價 目標成本法不是局限于供應鏈企業內部來計算成本。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信息,如企業的競爭戰略、產品戰略以及供應鏈戰略。一旦有了這些信息,企業就可以從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到制造階段,以及整個供應鏈物流的各環節進行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