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計算成本時,更多掐算的是加工時間的“陽”,而忽視了等待、搬運、庫存等“陰”的一面。
會計成本是記錄在賬的歷史成本,所涉及的會計業務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比較容易分析和控制。對于大多數企業管理者來說,對經營中隱性成本的控制,是企業管理的一大難點。
21世紀的企業競爭是“人、錢、物、信息、時間”的競爭,尤其以“時間”的競爭為核心。
豐田公司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將“時間”要素統籌考慮進生產系統中。在傳統的會計理論里,一提到降低成本,人們想到的就是減少材料費、降低勞務費,因此,只有人或機器作業的加工時間才進入成本核算的視野。
而在豐田公司,生產時間的范圍則寬得多,從取得材料到制成產品,再到獲得金錢收益,除了加工產品的時間,產品停滯的時間(包括產品在各個生產環節的停頓以及庫存時間)也要納入成本的考察范疇。
經濟低成長期,過多生產就是罪惡
某種程度上,停滯時間與加工時間的關系類似道家的“陰陽”。許多企業在計算成本時,更多掐算的是加工時間的“陽”,而忽視了等待、搬運、庫存等“陰”的一面。這些看不見的時間都會造成浪費,影響反而更大,因此要以同等態度對待看得見的時間和看不見的時間。
之所以將產品停滯時間也納入成本考察范疇,這是因為在財務學上“貨幣有時間價值”,它跟產品是否加工沒有關系。簡單來說,產品只要一停滯就會占用資金,占用資金就會帶來損失,這就是浪費的源頭。在精益的世界里,單價乘以數量的二元成本觀不能真正反映成本的構成,只有綜合考慮生產時間的三元成本觀,才能反映成本的實際情況。
可以假設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一天生產出一件產品,第二天回收貨款;另一種情形是,一天生產出一件產品,在倉庫里存放99天,第100天后回收貨款。按照傳統的會計觀,兩者的成本相等。但實際上,傳統的成本核算法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因為后一種方式喪失了將投入的材料款在99天里反復活用的“利生利”的機會。這個“機會費用”,在財務學領域里是要考慮進去的,因為即使是同一金額,進出賬的時間不同,市場價也會不同。企業應當意識到,忽視“機會費用”會帶來損失。
另一方面,對應“機會費用”,推行精益生產還會有“機會利潤”:企業通過縮短生產時間,將多余的人、機器、空間資源找出來,在不增加固定費用的情況下接受追加的訂單。這也正是20世紀70年代豐田公司在美國市場取得巨大勝利的最為強大的武器。
引入“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概念后,大野的“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待工的時候就站著”這些迥異于傳統會計理論的論斷就不難理解了,他的“經濟低成長期,過多生產就是罪惡”的名言也不再顯得突兀,反而透出思辨的力量。
有數十年豐田工作經驗的林田博光先生講述了“幾種典型的浪費”:
(1)不良浪費。假設生產由很多工序構成,如果之前有一個工序不良而沒有被發現出來,后面就要花成倍的工序去修補這個工序。就像軟件編程,如果編程之前,對客戶需求分析、設計是錯誤的,那么將直接影響到后序的所有工作,錯誤被發現得越晚,損失就越大;所以要在最早階段把需求正確地分析出來,如果有一些浪費是可以避免的話,那么就要在最早階段消除它。
(2)庫存浪費。大量的庫存占據了企業大量資源,同時在危機到來之時,會給企業經營數據帶來不確定性。
(3)等待浪費。無作業內容可做,就是等待浪費。在工作現場看工人在等待,因為前面的東西沒到達;在辦公室,也有大量這樣的浪費。
(4)動作浪費。如果裝配線上的員工,需要走過去拿零配件,就是浪費。所以,在工廠也好,在辦公室也好,流程當中設置一些程序不要讓他尋找,不要讓他選擇,不要他回頭和反復,這就是消除浪費。
(5)搬運的浪費,不產生價值的動作都是浪費。
(6)制作過多浪費。比如客戶這周說要五十個,我們卻生產了一百個。
經濟危機下如何控制人力隱性成本
隱性人力資源成本由于其不便于計量,因而在日常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視。在經濟危機下,企業如何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降低隱性成本的發生?
(1)提高招聘質量,降低錯選成本。錯誤的甄選將造成新聘人員的低效成本,不合格的人員離職將造成新的補充成本,在經濟危機下企業對關鍵崗位的招聘更要慎之又慎,嚴格招聘程序,進行全面科學的測評甄選和深入細致的背景調查,提高招聘甄選的有效性,同時結合市場情況確定合理的薪酬待遇,確保人員配置的經濟性。
(2)員工精神狀況,降低低效成本。在經濟危機下,員工的思想最容易受到影響引起波動,或恐慌或觀望,造成產品質量下降,效率降低等低效現象。
(3) 注員工忠誠度,降低離職成本。經濟危機下也是競爭對手低成本招聘核心人才的時候,由于企業成本上的考慮,對核心人才的經濟激勵將會減少,因而要特別關注核心人才、關鍵崗位人才的思想動態,降低離職風險和由此帶來的隱性成本。
算算下面這些做法的成本:
1. 一個燦爛的微笑
2. 一句真誠的感謝
3. 休假期間走訪員工家庭
4. 組織有趣的文體活動
5. 推薦做活動主持人
6. 安排與高層見面談心
7. 送一張卡片/一封信
8. 送一聽可樂/一包方便面
9. 一個小獎品/購書卡
10. 一個徽章/紀念章
11. 一本書籍/雜志
12. 拍一下肩膀
13. 一張電影票/話劇票
14. 部門例會上做報告
15. 鼓勵員工提出建議、意見
16. 及時積極地反饋員工意見
17. 邀請喝咖啡/吃便餐
18. 在公司出版物上給予表揚
19. 讓員工承擔責任較重的工作
20. 共同拜訪供應商或顧客
21. 輪崗鍛練
22. 鼓勵鉆研個人項目
23. 設立特殊獎勵
24. 鼓勵擔任內部培訓師
25. 讓員工旁聽會議/安排發言
26. 補償激勵(雷尼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