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編制完工產品成本報表的時候,總是把材料實際成本和材料定額成本所產生的差異用定額差異率分攤,定額差異率=實際總成本/定額總成本,最近這一方法遭到一個人的質疑,說這種分攤方式不準確,理由是A零件產生的成本差異有可能分攤到了不使用A零件的產品中去,我想了一下,是有這個可能,他認為應該那個零件產生的差異就應該在使用該零件的產品中去分攤,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一思路把材料成本差異分攤的準確方法研究一下,總結出來,看看步驟是怎樣的?
既然分攤的是材料成本差異,勢必一定要先算出來材料成本差異,原來我的算法不需要算出來每種材料的成本差異,現在是要算出來每種材料的成本差異,大致步驟如下:
1、計算材料實際成本表(相當于產品成本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的步驟)
2、計算材料定額成本表(按材料消耗定額和最新出庫價計算材料的標準耗用)
3、計算每種材料的成本差異
4、將每種材料的成本差異按BOM單耗去分攤差異(關鍵也是比較復雜的步驟)
5、出完工成本報表
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舉例計算成本的步驟,各步驟之間的成本有對應的關系,請仔細研究,為了方便計算,暫時不考慮價差對成本的影響,如果企業有標準價格,也可以考慮用標準價格計算定額材料成本,這樣,標準成本分析中的量差和價差就都有了。
材料實際成本計算表(表一)
材料名稱F1最新出庫價F1期初在制品盤點本期領用期末在制品盤點本期材料實際耗用數量F2金額F3數量F4金額F5數量F6金額F7數量F8金額F9Cl11.21012258309.689.6260312Cl222040682136422446801360Cl31.53045445667.53552.5440660Cl41.81527615110730546001080Cl5360180660198010307102130合計 3045428.1190.15542注:表一中F8=F2+F4-F6;F9=F3+F5-F7
材料定額成本計算表(表二)
完工產品F0最新出庫價F1Cp1@數量50Cp2@數量60Cp3@數量80......本期定額材料成本單耗F2金額F3單耗F4金額F5單耗F6金額F7數量F8金額F9Cl11.21601722192270324Cl22 448069607201440Cl31.521505450 400600Cl41.8 811526401152Cl533450 716807102130合計 660 1002 3984 5646注:表二中F8=F2*@qty+F4*@qty+F6*@qty;F9=F8*F1
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表(表三)
完工產品F0最新出庫價F1本期材料實際耗用本期定額材料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異本期材料成本差異數量F2金額F3數量F4金額F5數量F6金額F7量差F8價差F9Cl11.2260312270324-10-12-120Cl2268013607201440-40-80-800Cl31.54406604006004060600Cl41.860010806401152-40-72-720Cl53710213071021300000合計 5542 5646 -104-104精確材料成本差異分攤表(表四)
完工產品F0成本差異成本差異率F2Cp1@數量50Cp2 @數量60Cp3@數量80...... 定額材料F3材料差異F4定額材料F5材料差異F6定額材料F7材料差異F8 Cl1-12-12/32460-2.2272-2.67192-7.11 Cl2-80-80/1440 480-26.66960-53.34 Cl36060/6001501545045 Cl4-72-72/1152 1152-72 Cl50 450 1680 合計-104564666012.78100215.673984-132.45完工產品成本計算對比表(表五)
完工產品F0完工數量F1簡單材料成本差異分攤方法精確材料成本差異分攤方法成本計算差異比較材料定額成本F2材料成本差異F3材料總成本F4材料定額成本F5材料成本差異F6材料總成本F7總成本差F8計算差異率F9Cp150660-12.16647.8466012.78672.78-24.943.84%Cp2601002-18.46983.54100215.671017.67-34.133.47%Cp3803984-73.383910.623984-132.453851.5559.071.51%合計 5646-10455425646-1045542
由上述舉例可以看出:
1、兩種材料成本差異的分攤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如果企業的毛利率高的話,這點差異算不了什么,如果企業的毛利率低的話,感覺差異還是不小。
2、精確成本差異的分攤計算方法,復雜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要將在制品還原成原材料來計算,一個是在分攤的時候也要對應BOM,按每種物料來分攤。
3、由此,我們也可以聯想到,成本計算的方法也是可以變化的,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成本的計算方法和技巧,關鍵是看所耗費的成本計算的精力對企業的相關決策是否有作用。
你能發現以上精確成本差異分攤方法的缺點嗎?計算成本一定要對企業的生產情況相當的了解,包括企業生產的工藝路線,和生成控制的實際水平(包括返工、修復、報廢等等),如果一個成本核算員連車間都不去的話,可想他計算出來的成本的可信度。
從我剛才推導的成本計算過程,理論上是沒有什么缺陷,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有如下問題,會造成以上過程的缺陷,主要是需要考慮:
1、這種成本計算方法首先是基于精確計算成本考慮的,這是大前提,但確沒有考慮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有人可能說我的領料就是投入,我的完工就是產出呀,其實不然,如果CP1和CP2同用一種材料,而CP1在生產過程中的廢品損失率高的話,這種成本差異的分攤方法就失效了,不但達不到精確分攤的效果,反而耗費了大量的成本計算精力。
2、材料替代,在生產成過程中經常發生材料替代的情況,上述的例子也沒有考慮材料替代的情況,如果企業經常有材料替代的情況發生,那么這個成本計算也是不準確的。
3、半成品是否完工入庫對材料成本的計算影響非常大,假如領用的是上期完工的半成品繼續加工,或者領用當月的半成品呢?非常的復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想一想?
4、返工返修的成品領用,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特別是返工上月已完工的產品,在領用的時候是當成材料領用的,沒有分解成原材料,在領用本月完工但返修的半成品的時候,似乎可以用紅字入庫單來規避。
這種成本計算方法適用于工序簡單,能規避上述風險的企業使用,其他企業不適用。
成本計算還是要按照規范的成本理論教程來做,不可想一出是一出,可以研究,不可以當真,很多企業計算成本沒有一套制度和方法,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不夠完善,如果企業要采用復雜的成本計算方法,一定要編制《成本計算規程》來約束車間領用和成本計算方法,否則,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