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對加強人工成本管理的認識
人工成本管理仍然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提高對加強人工成本管理的認識問題,首先是從戰略上,認識到它是關系企業多方位市場競爭中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略因素;其次是從分配的角度,認識到它是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的重要經濟杠桿,它是調節勞動者這個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從而調節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形成企業的激勵和動力機制的經濟因素;第三是從管理上,認識到它是關系人才資源開發,關系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關系到對活勞動消耗進行監督、投放的重要工作。
(二)精減人員、合理定崗定編,控制勞動力的投入
精減人員、合理定崗定編是加強用人管理的基礎,也是節約活勞動、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礎工作。若企業冗員太多,必然造成人工成本投入不合理和人工成本的無效益增長,職工收入水平反而難以提高,這是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給國有企業遺留下來的問題。
精減人員應做好富余人員的分流安置工作。可將富余人員從崗位上抽出來,組織其學習文化和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達到規定標準后再重新競爭上崗。在脫產培訓期間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和獎學金制度等。在優化組織結構中著力解決好富余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凡有新建、改建項目需要增加定員的,都首先在本單位內部調整,消化吸收本單位的富余人員。對新建單位人員配備,從現有人數多于定員的生產單位中整建制的調整,并相應補充一部分新職工。
(三)加強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
目前在比率控制方面存在著在低水平的基礎上收入過分向個人傾斜的問題。例如,有的企業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和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都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主要在于企業所創造的增加值中絕大部分用在了人工費用,而用于擴大再生產的積累所剩無幾,明顯存在收入過分向該企業職工傾斜的問題。
加強比率控制的措施主要表現在:
(1)控制標準的細化,細化到行業內各種不同類型企業,建立行業內各種類型企業的人工成本分析與控制體系,即以各類型企業平均的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這三個比率指標為參照,來考察其所屬企業與之對應比率指標的偏差率,從水平狀態考察企業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情況;
(2)加強宏觀調控,在政策上對比率控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比率控制較好的企業,在保持人工成本合理比例的基礎上,允許適度地提高工資總額,在增加職工收入、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同時,保證利潤目標的實現,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樣,使企業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標始終保持在有競爭力的水平之上,既有利于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又能形成良性的經營循環。對于比率失控的企業,必須使其將過高的人工成本比率指標降下來,調整好人工成本與增加值、銷售收入、總成本的比例關系。加加強對工資總額的控制,建立工資的控制體系,將人工成本控制指標納入對經營者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內容,對人工成本雙向失控的企業要追究企業領導人的責任等等。
此外,在對企業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個別企業出現了增加值為負的情況,其原因是出現了虧損,導致勞動分配率指標為負。對于這類企業,其人工成本比率指標早已背離企業發展所要求的適度水平,需要從降低物耗成本和減少人工成本兩個方面扭轉局面,然而,大多數虧損企業的職工收入已明顯低于盈利企業或勞動力市場水平。可見,對虧損企業的人工成本控制工作是有相當難度的,除了把減少人工成本的重點放在分離富余人員上面外,還應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找出路,把市場需要的產品搞上去,把過高的物質消耗和無效勞動降下來,把職工收入的增加與降低物耗、增加有效勞動密切聯系起來。
(四)加強人工成本的彈性控制
加強彈性控制,保持人均人工成本增長低于人均增加值及人均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使人工成本與產出效益保持合理比例,這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核心問題,也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最關鍵的預警線。人工成本是一種消耗要素,這種消耗的必要性必然是它為企業帶來產出的大小,從企業資本經營的角度考察,人工成本決策的首要依據是經濟效益的高低,人工成本支出的閡限值必然是收益>成本。
為加強人工成本的彈性控制,在措施上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1.建立企業人工成本彈性分析與控制體系,總結經驗與教訓,不斷提高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彈性控制有效的企業要總結經驗,在繼續鞏固已有成效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成本的控制尋求進一步改進企業經營管理的途徑。彈性控制好的企業,說明其對人工成本的投入帶來了相應的產出效益,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既提高了職工收入,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又使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有了提高,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人工成本彈性失控的企業要進行因素分析,尋找失控的具體原因進行改進。有的企業在人均人工成本增長的同時,人均增加值、人均銷售收入、人均總成本也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卻低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長幅度。說明在對人工成本投入的過程中,并未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也就是人工成本的相對投入量過高,這就需要企業在今后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結合人工成本的彈性控制體系,采取相應措施,進一步減少無效的人工成本消耗,以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2.從生產經營上找途徑,增加產出,即增加值與銷售收入的增長。例如開拓市場,擴大銷售額,擴大高增加值產品的生產;加大科技投入,調整產品結構,采取有利的產品組合戰略,增加產品中的科技含量等。
3.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集約型經營,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產品的人工消耗,降低產品的物耗成本,降低總成本,在少增加投入或不增加投入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產銷總量,增加利潤總額。
4.嚴格限制、減少無效消耗人工成本支出,減少冗員、堵塞漏洞,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資源的無效損耗。
(五)發揮工資激勵作用,規范人工成本結構
在人工成本結構中,工資是最有激勵作用的因素,也是構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可見,工資總額水平的控制以及各類人員工資水平合理拉開檔次,充分體現按勞分配、效率優先的原則,是當前人工成本控制的關鍵性環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應進一步規范對人工成本結構的管理。按照國家現行規定,在工資以外的人工成本中,職工福利費用按工資總額的14%提取,職工教育經費按工資總額的1.5%提取。而企業的人工成本結構中職工教育經費所占的比重卻有所下降,這對職工素質的提高,對企業開發人力資源和企業的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對于這部分人工成本,要按國家規定的標準執行,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才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