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
以超市為例:
從買方立場看,交易成本是支付物品正常價格之外后多給的部分。比如,一瓶水,超市標價1元,顧客支付給超市的1元,這1元不是交易成本,但顧客尋找超市的位置,支付了電話費、時間、精力,以及其他支出,這1元以外的支出,就是顧客支付的交易成本。
從賣方角度看,交易成本是賣方給顧客貨物之后,沒給顧客、但的確花費了的部分。如吸引顧客、告知顧客、說服顧客而發生的費用。
以企業薪酬為例:
從員工角度看,員工的有償勞動,不是交易成本。但求職前的信息搜集、簡歷包裝等,屬于交易成本;工作中為了保、升職,可能主動加班、可能請客吃飯、可能給上司送禮,這些,都是交易成本。
從老板角度看,正常的薪酬,不是交易成本;但招聘廣告,員工有償勞動的勞動質量監測,員工不法行為預防,員工工作隱患的預防,不當后果的損失的承擔等等,都是交易成本。
管理大師Dahlman將交易活動的內容加以類別化處理,認為交易成本包含:搜尋信息的成本、協商與決策成本、契約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與轉換成本,簡言之,所謂交易成本就是指當交易行為發生時,所隨同產生的信息搜尋、條件談判與交易實施等的各項成本
二、同樣的交易,迥異的成本
企業也好,個人也罷,行走江湖時,經常遇到“不公平待遇”,也就是別人很容易獲得的資源,我們很難獲得。
我們往往誤以為這是對方的“歧視”。
其實,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成本”。
銀行:“晴天借傘、下雨收傘”,有錢的企業,銀行主動貸款;小企業、新企業,要花大量成本,來取信于銀行;
酒樓、商超:越是銷售量大的產品,進入門檻越低;
廣告公司:許多廣告公司義務的為寶潔服務,為的是得到一張寶潔公司的證書;小企業,則必需支付預付款。就是說,越有錢的企業,對廣告公司的籌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
員工:外籍員工薪水高,企業的總成本不一定高;中國籍員工薪酬低,但人力資源總成本不一定低。因為,國外的福利多,員工違法成本高、違法風險大,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往往不是由于“種族歧視”喔)。
三、怎樣降低交易成本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能悟到許多降低交易成本的辦法:
比如求職,有個重要人物先幫你溝通用人單位,保薦你,你再去;
比如約會,你購買名牌、學習高端的社交禮儀;(奢侈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使交易的對方善待你,把你看得比你本來更好些”)
開寶馬車去借款,與騎自行車去借款,成功率當然不同。
歸納起來就是:
1、準備足夠的前置性投入,降低取信于人的成本。
2、前置性投入的規劃(交易對象定位、競爭性利益表現、交易方式策劃等)。
3、品牌信譽的建立、維護。
四、酒類企業關于交易成本的誤區
1、不承認“前置性投入”
重視“招商”,輕視“招商”前的準備工作,如產品的競爭優勢,招商工具,業務團隊的競爭力(甚至希望業務團隊空手套白狼,或先干活、招商成功再分成)。
這批老板有幾個相似的口頭禪,如:“業務員中騙子多”、“職業經理人只會花錢”。
2、不承認“規劃”的技術含量
“花錢誰不會啊”,“要花錢才做到,何必找你啊”。
3、不認可投資的完整性,半途而廢
“前期用不著建立這么多服務部門,還是先建立業務部吧”;
“你說投100萬就可以回款200萬,但我們都花了10萬了,怎么一分錢都沒有回啊?是不是方法錯了?”
五、交易成本,毀掉了一大批企業
1、消費者接受難。有個廣告人說:“做廣告很花錢;不做廣告,更花錢”。雖說是在給自己做廣告,但道理大體如此:每在“消費者交易成本”上省一分錢,在渠道中的損失很可能就是一毛錢:經銷商給予終端的代價成倍放大,傳到到企業,企業給予經銷商的代價也就成倍增加。
五糧液價格可以倒掛,一些新品則遭到經銷商的漫天要價,道理就在于此。
2、終端門檻高。進場費等等的發生,起因就在于廠家忽視終端拉動,于是在終端賄賂層面競爭。不做“終端交易成本”的規劃,或規劃失當,這一關口的交易成本就會越來越高。
3、招商難。招商團隊的差旅費,業務費,專業媒體的廣告費,招商會議,等等,都白費。
4、招聘難。似乎業務領域沒能人,沒好人。走馬燈換人,“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六、丟掉幻想,正視“正道”
以正確的對策,如“前置性投入”、“品牌”等工具,消除交易成本,讓交易成本成為多余,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