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大增導致部分上市公司被迫轉型
2018-11-23 10:20 來源:中國會計網
雖然年報尚未完全公布,但從已公布的近九成公司情況來看,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正在成為上市公司業績下降的最大元兇。查閱上市公司新一期成績單,“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在公告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因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導致虧損。 與此同時,另外兩項影響業績波動的“隱形炸彈”也在隱隱發出警報。通脹壓力推動上市公司存貨量再創新高,曾經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出現的“去庫存”現象可能再度出現;而緊縮壓力下賒銷盛行,非金融行業的應收賬款創出了近三年來的新高,宏觀風險下應收賬款拖欠正在成為拖垮企業資金鏈的重要一環。 原材料價格瘋狂上漲 原材料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壓力,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寧夏恒力。寧夏恒力2010年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虧損高達5385.66萬元,折合每股虧損0.278元,同比下降1190%,成為現階段當之無愧的“虧損王”。寧夏恒力將巨虧歸結于兩因素,一方面2010年金屬制品行業產能不斷增加,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而另一方面,公司生產所需的原、輔材料價格上漲,加重了成本負擔。寧夏恒力主要生產和銷售鋼絲繩、鋼絞線等金屬制品,無法彌補營業利潤的虧損,金屬回收在寧夏恒力去年營業收入中占比僅占27%左右。而毅昌股份總經理丁金鐸也在其2010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坦言,公司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原材料、人力及其他綜合成本的持續上升。 寧夏恒力、毅昌股份只是上市公司中較突出的代表。可以說,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可以說是上市公司業績或下降或虧損的最大“元兇”,其中又以鋼鐵行業為甚。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漫天要價,使得中國鋼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在對原料上漲的抗爭中幾乎可以說是束手無策。長期穩定的定價機制談判越來越艱難,年度長協價機制或成歷史。作為鐵礦石第一大進口國,改變長協定價機制對國內鋼企影響最直接也最明顯,短期市場行情波動將影響鋼鐵以及鐵礦石的價格預期,鋼鐵企業的生產、經營等都將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中,這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和收益。 面對國際礦商的提價要求,中國鋼企正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據國信證券測算,2010年我國生鐵產量在6.1億噸左右,其中60%由進口鐵礦石生產,而進口鐵礦石中又有40%左右是長期協議礦,如果2010年鐵礦石價格上漲100%(合60美元/噸),那么由此帶來的我國鋼鐵行業的總成本將增加919億元。這一數字對于中國鋼企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去年,納入中鋼協統計的68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僅553.88億元,按照80%的占比計算,全行業實現利潤在690億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有效轉嫁成本上漲,那么長協礦石30%的漲幅即可吃掉2009年我國鋼鐵行業40%左右的利潤;如果長協礦石漲100%,鋼鐵業將出現實際虧損。 平均人力成本上漲24% 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上漲也是上市公司躲不開的關鍵詞。去年以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壓力已經逐漸成為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坦承,由于職工工資的提高帶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貿易加工企業感到壓力比較大。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受到沖擊的已不僅僅只是中小企業,許多行業領軍企業也開始受此困擾,勞動力成本增加影響盈利表現,已經讓不少上市公司開始叫苦不迭。 最直觀來看,根據巨靈金融服務平臺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2010年應付職工薪酬同比增長了24%;將這個數據深挖下去,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的增長,直接影響到了上市公司2010年的業績。總體來看,上市公司2010年經營管理的三項費用均有所上升,其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23%、管理費用同比增長14%、財務費用同比增長6%。 毫無疑問,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公司影響最大。統計數據顯示,已披露年報公司中,社會服務業、電子及信息技術、紡織服裝等行業員工薪酬增長最快,也直接導致這些公司的毛利率下滑。高金食品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9.81億元,同比增加21.42%,然而凈利潤卻虧損2046.96萬元,同比大降387.63%。高金食品在年報中坦言,2010年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低迷,屠宰行業處于不景氣狀態,加上財務費用、人工工資較上年增加較大等因素導致2010年全年業績虧損。與此同時,宏達股份、海通集團也將虧損原因歸結為行業問題和人力成本的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業績實現大幅增長的上市公司,也感受到了勞動力上漲帶來的壓力。三全食品2010年實現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32.38%。盡管業績有所增長,但公司毛利率卻下滑2.33個百分點到33 .47%,公司將之歸咎于“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盾安環境2010年實現凈利潤2 .18億元,同比增長36.04%,但也因用工成本上升等原因,導致管理費用較上年度大增90.26%。 部分上市公司被迫轉型 隨著原材料成本上升,上市公司紛紛琢磨著如何轉嫁成本。如三力士日前表示,隨著公司生產用各種原輔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公司生產經營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決定從2011年1月15日起,所有產品的銷售價格在原價格基礎上上調10%。本次調價將致2011年度增加凈利潤約為500萬元。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想提價就提價,對于定價能力弱的公司來說,它們只能自吞苦果。如鑫富藥業日前表示,由于公司主導產品D-泛酸鈣市場競爭激烈,銷售價格一直處于歷史相對低位,并且公司近幾年投資的新項目尚未產生效益,使得公司2010年度經營情況較為嚴峻。 而人力成本的上升則直接促使上市公司謀求轉型。一些上市公司在這種背景下選擇剝離低端制造資產,轉而投資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產業,或毛利率更高的資源型行業;一些公司則加大了自主研發的力度,或提高產品附加值;還有一些公司則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勞動效率。分析人士表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外在壓力,將迫使企業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制造業通過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抵御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通過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自動化提高產品質量。 從客觀上看,這種轉型也為部分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企業雖然構成利空,但同時隨著居民收入提高,部分消費類上市公司則將從中受益;另一方面,“機器代替人工”的趨勢,將給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和機械設備行業帶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