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本控制與財務管理
2018-12-07 10:18 來源:中國會計網
摘要:盈利型企業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的。對于企業來說,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成本控制已經成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可以通過財務管理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在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本文從企業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關系入手分析,進而探討完善企業成本控制與財務管理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企業 成本控制 財務管理 很多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顯性的企業成本,而對自身隱性成本基本不管不問。所謂的顯性成本就是指企業對企業以外的經濟資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貨幣額,如采購成本、營銷費用等。隱性成本是一種由于企業自身行為有意或無意行為造成的,游離于財務監督之外又隱藏于企業總成本之中的一種成本,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將來成本和轉移成本。比如,企業在選購設備時,只關注價格低(顯性成本),并沒有考慮到設備未來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需要進行專業培訓、維護成本也遠高于正常產品等等。忽視隱形成本正是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所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關系 當前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已久,企業的財務管理已經成為整個企業進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并被外界所關注。所謂企業的財務管理就是要利用自身的價值形態對資金的運作進行綜合管理,這種管理貫穿于整個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企業的財務管理具有綜合性強、靈敏度高以及所涉及的面度較寬廣等特征。如果想讓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得以良好的呈現,那么就必須在管理中采用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 當前對于企業的成本控制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是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效益,進而實現企業的預定目標;二、在現有既定條件之下,對企業的成本進行控制,并運用各種有效的、創新性的措施對企業成本發生的條件進行改變,進而實現成本降低的目標。 總的來說,這兩種觀點主要是集中于成本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筆者認為,企業成本控制的標準是能否使得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得以實現,對于當前的企業成本來說,成本控制應當是對整個經濟運作全過程的控制,只有這樣才會真正使得企業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的節約利用得以實現。 二、完善工業企業成本控制的措施 從對目前大多數企業所開展的成本控制工作來看,很多的企業依舊只重視企業會計成本的控制上,作為顯性成本,會計成本有著事后控制以及靜態等方面的不足之處。同時,硬性地控制成本支出,會使得很多業務無法得以開展,企業的發展會受到限制。所以說,企業的發展必須從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個方面來對企業成本控制做出相應的探討和分析。 (一)正確認識企業成本控制戰略 對于傳統的企業成本控制觀念來說,主要觀點就是要節約成本、減少支出,但是卻缺少一定的戰略性觀念。雖然企業自身利潤的增加需要收入增加或者成本降低,但也并不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就會使得企業的利潤減少。真正意義上的成本管理是對成本效益的管理,將企業不必要的成本進行削減,對于那些能夠促生企業市場競爭力以及提升產品質量的支出要做出相應的提升和增加。這主要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而做出的經營策略和打算,只有這樣有長遠的規劃和戰略性目標才會使得企業的運營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企業隱性成本控制措施 對于企業隱性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對企業沉淀成本進行控制 這種沉淀成本主要來源于資產的專用性損失,為了避免或者是降低這種損失,應當盡可能的降低企業的專用性資產。(所謂的專用性資產是指某一種資產只有與某一種用途結合起來的時候才會體現這一資產的自身價值或者是使用價值。)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經營相應的設備設施租賃業務使其得以實現。對于企業設備設施的租賃業務來說,企業只是需要上繳一定的非通用性設備的相關使用費用,如果經營目標發生改變或者是使用完成之后就給予歸還。當然,這必須是在權衡租賃成本與融資購買固定資產的利息支出和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及減值損失后做出的決定。 2、對企業的交易成本進行控制 對于企業來說,交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對交易成本進行控制,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措施有:制度層面的措施和技術層面的措施兩種形式。如整個集團統一進行大宗原材料采購。又比如,可以通過和客戶簽訂長期的協議和合同,進而使得交易成本降到最小值;建構起相應的物流系統,降低尋找客戶時所產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三)企業顯性成本控制措施 與企業的隱性成本相比,對企業顯性成本的控制就會顯得更為直接。在會計財務領域,關于企業顯性成本的控制也相對較完善。但是在對其進行控制的過程中也應當注意:企業應當加強對物力與人力之間替代關系的重視,企業應當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機器設備的折舊與勞動力成本之間做出相應的比較,進而對兩者之間的替代關系做出選擇。 三、完善企業財務管理的措施 對于企業來說,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方面的財務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立健全資金管控體制 構建資金管理機制,應當構建起相應的規則體系,使得企業的資本循環效益與效率得到優化。具體來說,就是要依據企業自身近幾年的發展規模與生產規模,來決定其自身的實際原料使用量,但是對于財務部門來說,其主要職責就是要依據原材料市場價格,來對所需要的資金額進行測算,同時采購部門還應當與財務部門建立起相應良好的協調機制,進而使得資金管理與資金撥付得到彈性管理。這一點同樣還是適用于工業企業的銷售以及生產環節。 (二)構建評價機制 企業財務主管的相關部門應當建立起相應的評價機制用于評價資金的使用效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盡力減少企業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損失,在機制的構建上,應當著重事中的權變管理以及事前的分析,所以說,關于資金現貼的計算模型、公式都應當作為事前進行分析的工具,企業資金使用中,應當依據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值,適當的做出相應的資金調配。 (三)構建與企業各部門的溝通機制 企業的財務部門角色主要體現為服務角色,只有在幫助企業各部門創造利益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和作用,所以說應當建立起相應的溝通與交流機制,創造出良好的環境進而改善與企業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四)加強企業成本的管理 對于整個企業的原材料、輔助材料等費用的定制要做到恰當、合理,物資的檢驗、計量以及領退都應當做到嚴格和健全,同時還應當健全產品、品種、產量、質量、設備使用以及消耗量的記錄,各種費用的使用都必須做到清晰明確,此外,企業內部還應當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和完整的結算體系,要按照向相應的、準確的、合理的價格來對企業內部的材料使用和材料提供的各種勞務進行合理的結算。 (五)預算管理應當全面實施 企業進行預算管理是整個企業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的一項重要保障。要對市場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在對預算進行管理的時候,應當將企業的目標利潤作為前提,對費用預算、銷售預算、利潤預算、現金收支、成本預算以及采購預算等做出較為全面的編制,進而使得企業的活動都可以在預算管理的范圍之內進行正常運行。另外,編制完預算之后還應當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預算分解為每月預算,并對每月的經濟活動做出分析,尋找出經營活動中的薄弱環節,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恰當處理。比如在年末的時候,企業應當對自身在一年內的預算實施狀況做出合理的、精確的分析,并從中找尋出影響預算沒能按照預期完成的原因,并對其進行認真總結,以便使得企業的預算管理水平以及編制水平能夠有所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來說,取得利潤最大化是整個企業的最終目標,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企業能夠在長期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是當前企業進行成本控制以及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和重要的內容。理清企業成本控制與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不斷總結經驗,探求完善企業成本控制和財務管理的相應措施是當前企業提升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