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阻礙了預算的實施?
2018-12-21 11:28 來源:中國會計網
有一次筆者無意間聽到兩個經理人的對話。一人問:“你昨天晚上過關了嗎?”另一人答:“不過關怎么行,再不過關就不讓睡覺了!”原來他們是一家奶粉企業的兩位高管,“過關”的那位經理是該企業鄭州市場的負責人,他在明年計劃的銷售額預算中填報了2億元,但是總經理那里沒通過,于是改成了4 億元,很快就通過了。
事實上,該企業的預算由應付要求的“寫作業”變成了向優等生看齊的“抄作業”。預算目標都是由老板喊出來的,底下人拿了口號去分解目標,最后如果沒有達成,總結性的語言只有一個“因為客觀原因……”,這就造成了公司管理機制與實際情況相脫節,變成了貨真價實的數字造假。這同時也說明,很多企業家仍然是感覺領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組織逐漸變大時會日趨失控。要明白考核不是最終目的,所有預算的最終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創造利潤而服務。
我們常常發現,一個企業的預算做不好,究其原因,往往因為領導者成為公司制度最大的破壞者,因為他們對資金的安排經常是沒有任何計劃和管理的,是隨心所欲的,目標可以天天改。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就是有了預算,卻不做任何檢查,對執行力缺乏監督,當公司業績與費用情況不匹配的時候,并沒有及時采取糾偏的措施改正。對企業來說,有的僅僅是一個形式上的預算。此外,一些企業雖然具有預算意識也會在實施中監督,但由于從一開始做預算就沒有進行縝密的調查和研究,與實際情況不符,最終使得業務部門的預算跟著總預算出問題,導致在實施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我們常說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復盤”能力,也就是對問題預見的能力。因此你需要對任何一個不準確的數據都給予關注。預算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一個公司綜合管理水平的體現。預算就是要把企業經營中計劃、協調、控制、評價和激勵這五個方面的問題集合在一起。計劃是對目標進行縱向的時間分割,協調則要求企業橫向的資源匹配度,控制行為是為了確保成功,給予評價是為了在自省中及時調整對與錯,這樣做出的激勵措施才會有的放矢。
每到年末,應該是公司年終考核的高峰期。但考核的依據是什么?很多民營企業的經理人如此形容,“具體怎么考核不清楚,老板也說不清楚,反正只要到手的獎金不比去年少就行。”從這種對激勵措施不清楚的狀況可以看出,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都沒有真正把預算與考核掛鉤,也沒有通過做預算來保證企業的戰略實施和激勵業績,這與一般外資企業以預算引領整體管理的做法差距很大,的確值得警醒。
實際上,如何做預算背后都有一定的管理邏輯和戰略規劃在支撐。作為管理者可以借由預算的制定更好地將任務分解給每一個部門乃至每一名員工,讓他們充分理解公司管理層的戰略意圖及其工作的核心。同時借由財務數據,讓他們每個人都在工作的時候具有成本意識,把“花錢和賺錢”綁在一起去做事,樹立他們的綜合利潤導向。拿筆者對一家餐飲企業的建議來說,要培養基層服務人員的利潤導向,要學會分給每一個服務員管理兩張桌子的責任,并對這兩張桌子的成本、收入和支出設定一個基本指標,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想辦法提高顧客滿意率和回頭率。要記住的是,只有讓工作一線的人都知道算賬,這樣的管理才算是真正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