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監管局在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著力落實部黨組關于“加強、聚焦、優化”的工作方針,堅持把握“監管局所有工作都屬于財會監督范疇”的定位,圍繞財政中心工作,結合屬地不同監管領域特點,立足當好“四種角色”,推動財會監督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在保障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中勇做“突擊隊”,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
一是構建“1+3+N”體系推動增發國債資金監管“全覆蓋”。天津監管局舉全局之力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明確由監管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3家單位牽頭監管,屬地十余個涉及重點國債項目組織實施市級主管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聯合監管和問題整改落實,實現對域內增發國債項目現場核查“全覆蓋”。與天津市水務局共同試點推動“天津市水務工程建設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對水務系統增發國債項目進行全流程線上監控。
二是在專項檢查核查工作中積極發揮“突擊隊”作用。充分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高質量完成違規返稅、中央部門財經紀律、高標準農田、注冊會計師行業執業質量、跨境審計監管等檢查核查,形成多篇典型案例,同時做好檢查后續處理及移交有關工作,督促有關單位部門立行立改,財會監督“長牙帶刺”成效日益顯現。
三是將調查研究作為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的重要手段。主動對標對表一攬子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實,圍繞“兩新”政策實施、自貿區對標高標準國際規則、平臺經濟發展等多個重點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研提思路建議,服務財政中心工作。
二、在政府債務和金融監管中做好“守門員”,保障屬地金融安全穩健運行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嚴”字當頭推動地方政府債務監管。不斷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監管工作機制,推動地方紀檢監察機關落實問責要求,對核查發現的問題整改問責、逐個銷號,切實推動問題整改問責到位。
二是發揮駐地優勢,強化屬地金融監管。扎實開展數據定量分析,每季度監測分析區域金融運行、中央金融企業財務運行狀況。深入屬地政策性銀行開展監管調研,協同部相關司局抓好后續落實,配合向相關銀行總行下達整改提示函,督促全系統舉一反三、排查整改,進一步擴大監管成果運用。
三是積極建言獻策,主動服務金融監管科學管理。構建橫向貫通監管機制,與屬地金融監管、人民銀行以及天津市國資委等部門協調聯動、互通成果,共同研判屬地金融風險隱患,提出政策建議通過要情信息上報部領導,為我部掌握地方金融形勢,研究財政金融政策提供參考。
三、在地方財政運行監管中當好“智囊團”,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與屬地財政、發改、稅務、統計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定期對財政經濟形勢開展分析調研,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研提針對性措施建議。在全國首創財政經濟“立體畫像”工作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指標體系,通過分析評估發現屬地各區財政運行短板弱項,及時提示預警,不斷提升基層財政運行質量。
二是統籌融合各監管條線工作,整合利用數據庫和監管臺賬。綜合掌握地方財政收支、庫款運行等情況,在基層財政運行“立體畫像”中,設立相應指標,密切關注地方財政運行穩定性和財政收入真實性。
三是關注基層“三保”情況,日常工作中牢記“三保三必問”。一問“三保”預算是否足額保障,二問預算執行是否及時到位,三問工資發放有無拖欠。日常工作中“一竿子插到底”,通過電話跟蹤、定點監控、現場排查等方式進行排查,對教師、輔警、社區工作者等重點群體定期開展千余人次隨機抽樣調查,確保工資按時發放到位。
四、在重點領域檢查核查工作中做好“先鋒隊”,持續推動建立財會監督協調貫通機制
一是不斷推動監督程序規范化。持續優化工作程序,在會計監督檢查中,多渠道做好查前摸底調查,走訪多位業界專家聽取建議,梳理近年來監管部門對各行業的關注重點和典型案例,科學選戶;檢查過程中集中充分研討,有效防范檢查風險,提升檢查效率;檢查工作結束后將有關程序匯編成為工作手冊,不斷推動監督規范化水平。
二是持續豐富信息化監管手段。在會計監督檢查中,善用大數據手段對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遴選部分企業開展現場檢查。引進終端信息化平臺,迅速確認多項重大問題線索。運用屬地工作機制平臺和招商數據系統,迅速摸清底數,切實提升檢查質效。
三是會同屬地財政、稅務、證監、國資、金融監管、人民銀行等部門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明確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運行規則,健全會議制度。參與建立監督計劃備案等5項工作機制,參與制定協同事項清單,圍繞政策銜接等5個方面,確定首批30個協同事項,明確協同內容、對接部門、協同方式等,持續推動健全財會監督協調貫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