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為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今年以來,青島市建立“4+2+4”海洋產業體系,通過科技強海、產業興海,奮力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4026.5億元,同比增長7.9%。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開展精細服務,提醒涉海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防范稅務風險,做到合規經營、穩健發展。
“超級能源碗” 為深水油氣田開發提供新選擇
海洋裝備是青島重點打造的優勢特色產業。近日,來自青島母港的一個“超級能源碗”在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安穩扎根。
“超級能源碗”,指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海上油氣加工廠。就是這只“碗”,它能存儲多達6萬噸的石油,為我國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近年來,市場對研發的需求越來越高,公司持續加大了研發投入。如何實現稅務合規,正確處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成為企業財務面臨的非常緊迫的問題。”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財務主管宋萌萌表示,稅務部門主動開展專項宣傳,有針對性地輔導企業掌握申報享受條件、研發支出項目歸集,今年以來公司已享受稅費優惠1024萬元。
為精準服務涉海企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推出“五個一”涉海服務機制,包括“政策一本通”“風險一表查”“訴求一碼辦”“專家一線聯”“數據一鍵享”5方面14項個性化服務舉措。今年以來,該局已收集39條涉海企業涉稅訴求,解決27個涉稅問題,提供108戶次涉稅業務辦理輔導,向8戶企業發出日常風險提醒,累計向涉海企業推送紅利賬單2000余條,涉及減免各項稅費2.8億元。
海洋大模型 一層層揭開深海神秘面紗
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青島市構建“1+N+X”海洋大模型體系,發布“瀚海星云”和“問海”大模型,一層層揭開深海神秘面紗,使藍色未來的“成色”更足。
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了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公司目前已累計構建10大類、171個全國海洋高質量訓練數據集。“我們通過大數據創新了海洋監督執法的新模式,研制的‘船尋’‘海悟’等數據模型,有效降低了海洋交通和海上作業監督難、找船難的問題。”該公司負責人岳國峰介紹,國實集團建立的初衷,就是要搭建一個產學研平臺,為提高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眾多駐青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供支持。
據悉,為推動海洋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青島市稅務局在山東大學(青島)掛牌成立“青島市新質生產力稅智研究中心”,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數據庫、高校科研成果庫、科研轉化預備庫,以“三庫”精準匹配需求,組織科技、稅務、高校、企業等,聯合開展“科技引領 稅架金橋”主題活動,建立稅架金橋聯絡點,提供全流程服務,暢通“產學研平臺”聯絡“最后一公里”。
自動化碼頭 推動青島港全面數字化轉型
“只見貨來往,不聞人語聲”是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生動寫照,為推動青島港數字化轉型,青島市保稅港區稅務局為青島港提供的“一人一企、一企一策、一事一議”服務,幫助企業及時解決數字化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涉稅問題。
“我們企業規模大,面臨的稅務問題復雜多樣。稅務部門定期組建專家團隊,走進港口一線,詳細了解我們的業務模式和運營情況,指導我們加強稅收風險防控,讓我們更穩妥地做好財務規劃。”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孫明哲說。
青島市稅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深挖海洋經濟優質潛力,進一步優化稅費服務舉措,持續提升“數據算力”與“藍色生產力”,積極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助推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助力青島在海洋領域“走在前、挑大梁”。